易门97%的山区面积托举起53.53%的森林覆盖率,60多万亩林地间生长着402种野生菌,其中183种可食可药。它们以鲜、香、醇的独特禀赋,滋养出“菌乡”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。从破晓山林的采撷,到灶台间的烟火交融,再到餐桌上的笑语欢颜,菌子如一根根坚韧又柔韧的丝线,将各族生活紧密串联,共同织就一幅团结共荣的锦绣画卷。
采撷:林间的智慧传承
当清晨六点的山林刚刚破晓,手电光柱已在松林间游走,采菌人们踏着露珠出发。竹篓里装着祖传砍刀,布袋里备着菌谱图鉴,谨记着长辈“见土黄菌绕行”的叮嘱。他们深知菌之鲜美源于对自然的敬畏——“留三分之一鸡枞给土地”“不采未熟牛肝菌”,这些代代相传的规矩,是饮食文化的第一页注脚。
正午阳光穿透树冠,满载而归的采菌人沿山路返程。背篓里,青头菌沾着腐叶,干巴菌裹着松针,鸡枞被茅草小心捆束。溪边休憩时,收获的喜悦在分享中流淌:“这窝干巴菌够炒三盘饭”“你那鸡枞油炸最香”……菌子的烹饪方式,已在笑语轻谈间悄然酝酿。装满菌子的背篓碰撞出轻快节拍,混着采菌人的谈笑,将自然的馈赠与舌尖的期盼一同带回炊烟升起的村寨。
展开剩余67%烹饪:灶间的跨界交响
菌子刚过秤,厨房便奏响香气交响。灶火之上,牛肝菌的独特鲜香与醇厚牛骨汤底完美交融;炒锅中,干巴菌与地道火腿丁激情翻滚,焦香四溢;油锅里,鸡枞菌被炸的金黄诱人,酥脆可口。全县306家野生菌餐饮店更是融合的舞台:菌火锅里,土鸡高汤的浓郁邂逅黄赖头的香甜厚实;餐桌上,三文鱼的脂香与松茸的森林气息在口中交融,唤醒味蕾的清鲜记忆。
在易门的烹饪大赛上,厨师们以匠心演绎食材的跨界对话。“油淋双拼鸡枞油”的鲜香、“旱鸭焖牛肝菌”的醇厚、“山海前程似菌”的鲜美纷纷亮相,现场各色美食是“你中有我”的复合芬芳。这些超越族界的碰撞,赋予易门菌食文化永不枯竭的活力。
共享:餐桌的情感纽带
傍晚时分,各家的菌香在街巷间氤氲交织。家族圆桌上,菌火锅咕嘟作响,长辈将最嫩的鸡枞夹给孩子,晚辈为老人奉上喷香的干巴菌炒饭。“森林人家”的木桌前,客人们学着用传统木勺舀汤,主人欣然品尝朋友带来的独特菌酱,不同餐具的碰撞,敲出和谐的韵律。
市场的烟火气里,交易亦成交流。商贩过秤时不忘叮嘱:“青头菌炒前盐水泡”“牛肝菌煮时要放蒜”;买菌人亦慷慨分享:“孩子爱菌子炖蛋,你试试?”这些细碎的叮咛与传授,让饮食智慧在交易中流转,陌生的面孔在共同的美味中渐渐熟稔。
延伸:产业的风味传播
易门的菌食文化早已超越厨房,香飘万里。标准化车间里,传统菌酱走向全国;电商直播间内,各族主播一面展示炒菌技艺,一面讲述背后的文化故事;菌文化街区中,游客精心挑选的菌子冻干,轻松带走易门的风味;菌交会上,特色豆豉与创新菌包同台争艳,厨师现场演绎“一菌多做”,让扎根本土的菌食文化,自信拥抱世界。
如今,“吃菌到易门”已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,2024年菌子餐饮业收入高达13.6亿元。这年收13亿的产业奇迹背后,是各族群众对饮食文化的共同守护与创新——正如那锅慢熬的菌汤,唯有不同食材的彼此成就,方能萃取出最醇厚的滋味。易门的空气中,弥漫的不仅是菌香,更是民族团结的芬芳,在时光里历久弥新,愈发浓郁绵长。
发布于:北京市